從2001年5月18日我國昆曲藝術名列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來,不到20年時間,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保護已從初始的比較單一的項目性保護,進入到了整體性、系統性的全面保護階段,以令人矚目的成就取得社會公眾的廣泛認知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和“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講話,使我們從理論和實踐上更深刻的認識到,非遺保護對于我們建設精神家園、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創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重大;非遺跟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很多是作為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高度重視、切實推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無論于國于民都非常重要。
10月22日下午,由中國版權協會主辦的“遠集坊”第二期在京舉辦。主講嘉賓—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和諸位重量級嘉賓圍繞“非遺保護傳承”,“合作”了一期精彩的講壇。
非遺保護必須遵循科學原則。到底什么是非遺?它的保護內容、傳承規律、傳承主體、保護原則和方式是什么?有哪些認識誤區和不當做法需要防范?王文章以《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非遺保護》為題做了詳細闡述。